首次全国高校青年教师课程 “构造地质学”培训
王根厚教授在周口店讲解地质地貌
扎根地学铸师魂 以德为先育英才
——记金字招牌诚信至上今年会“黄大年式教师团队”地质学教师团队
对于以地质为学科特色的行业高校来说,地质学专业无疑是金字招牌诚信至上今年会的基础和龙头,始终发挥着孵化器、稳定器、推进器的重要作用。地质学教师团队不仅将地学的精义不断推进,更是将地质人的品格代代相传,形成了一支结构合理、师德高尚、团结协作、成果显著的团队,在教书育人、科研创新、社会服务等方面取得骄人成绩,一批批优秀学子从此筑梦起航,走向国家最需要的地方,服务社会、报效祖国。
立德为先 以身示范
作为国家级教学优秀团队,地质学教师团队一贯坚持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书育人、言传身教、科研教学、自由规范相统一,在课堂和实践教学过程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团队始终把师德建设放在首位,编辑出版了以“求真务实、锐意创新”为主题、以师德师风建设为内容的专著,对地质学专业优秀团队和个人师德师风进行了全面展示,生动鲜活地介绍了教师做人、做事、做学问的师德风范和先进事迹。书中的人物可亲可敬,故事可圈可点,精神可学可为,在广大师生中引起强烈共鸣。
团队一贯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贯穿于教学全过程,即使在条件艰苦的野外,也结合地学野外实践开展特色思想政治教育,团队负责人统筹实践教学和实践育人的关系,将育人贯穿到实践教学的每一个环节,将思想政治教育纳入实习的全过程,全力推行教师“一岗双责”,既教书又育人,自觉担负起学生思想引路人的角色。同时,利用实习基地周边丰富的人文景观和历史遗迹,开展形式多样的社会调查,增进学生对社会的了解和对人民的感情,坚定胸怀祖国、服务人民、报效社会、勇担重任的责任意识和奉献精神。近年来,团队培养的毕业生到基层工作的比例均在70%以上。
多年来,团队师生一直坚持在西藏羌塘无人区野外地质调查期间,成立临时党支部开展工作。2015年,教育部门户网站报道了学校依托野外实践教学基地,扎实开展以“练思想、练作风、练本领”为主要内容的“三练”教育,着力培养学生的优良品德、朴实作风和过硬本领的事迹。
教书育人 锐意创新
教书育人是教师的基本任务和根本使命,地质学教师团队高度重视教学基础工作,努力为国家地学行业输送更多热爱地质事业、具有坚实地学理论知识和扎实野外地质工作能力的地学专业人才。
地质学专业基础课程包括地球科学概论、地层古生物学、结晶学与矿物学、岩石学、构造地质学、第四纪地质学及矿床学,这7门课程负责人均为国家级或北京市教学名师,其中4门课程团队为北京市优秀课程教学团队。
团队中教授承担本(专)科生课程、研究生课程的平均课时量达到了年均201学时,副教授承担本(专)科生课程、研究生课程的平均课时量为年均235学时,团队教授全部为本科生、研究生授课,高质充分的课堂教学为学生地学基础知识的学习提供了保证,团队培养硕士研究生896名,培养博士研究生321名,多名教师被学生评为学校“我爱我师”十佳教师。
团队注重课程内涵建设和教学改革,相继建成4门国家级精品课,团队负责的国家精品视频公开课“地质学专业导论”“走近地球”以及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综合地质学”“地球科学概论”,社会影响广泛。出版的地质学专业基础课系列教材,在国内同专业发挥引领作用。先后获得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北京市教学成果一等奖2项、北京市教学成果二等奖4项。
团队坚持教学理念改革,每年组织教师选择地质典型现象地区野外集体考察,开展教学研究,考察成果融入课堂教学。指导学生科研立项、创新创业项目157项,组织和辅导学生参加全国大学生地质技能竞赛,并荣获第二届全国大学生地质技能竞赛团体一等奖,更好地培养了地质类专业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
勇于创新 成果斐然
打铁还需自身硬。在承担地质学基础课教学任务的同时,地质学专业基础课程团队始终瞄准科学研究的最前沿,勇于创新、大胆探索,营造浓厚的科研氛围,增强团队科研活力。
由于地质学科的特殊性,地质学专业基础课团队经常置身于艰苦偏远地区开展科研工作。然而,对于热爱地质、勇于探索的地质工作者来说,艰难险阻玉汝于成,野外科学考察中有形的艰苦与科研道路上无形的艰苦,在某种程度上相映成趣,成为提升团队品格、取得重大科研成果的必经之路。
地质学教师团队积极承担国家和地方基础地质科研重点项目,包括国家“973”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和多项面上项目。团队教师不畏艰苦、勇于创新,多人长期从事青藏高原及周边野外地质工作,通过努力,团队取得多项创新成果,出版科普专著85部,发表具有国际影响的科研论文100多篇。其中,“青藏高原生长的深部过程与地表隆升”研究成果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国土资源部科技进步一等奖。
立足特色 服务社会
地质学教师团队是我国唯一具备从国家地质公园到世界地质公园的调查、申报和规划建设能力的集体,独立主持和承担了9家地质公园成功申报为世界地质公园,主持完成的国家地质公园(国家矿山公园)申报和建设30余家,为我国地学旅游业的发展、服务国民经济建设以及边远贫困地区脱贫致富做出了突出的贡献。2002年,团队教师帮助内蒙古克什克腾旗进行地质公园的规划及建设,于2003年和2005年先后成功申报国家地质公园和世界地质公园,据统计,2009-2012年累计接待国内外游客899.8万人次,旅游收入累计达38.44亿元,有力地促进了当地旅游业的发展。
团队负责组织了首次全国高校青年教师课程 “构造地质学”培训,起到了引领示范作用。2012—2015年,团队负责人王根厚教授接受学校委派任武警黄金部队区调专家组专家,作为黄金部队区调帮扶专家组组长,他多次前往内蒙古索伦山、西藏隆子、新疆温泉和四川理塘等艰苦地区指导黄金部队野外地质工作。他还不顾腿部骨裂,多次赴高寒缺氧的西藏南部野外现场帮扶指导,此外,他组织黄金部队专业职称中级晋级高级培训,主讲构造地质学前缘进展及野外工作方法,并带领学员去周口店进行野外考察。2015年王根厚教授获评国土资源部“技术帮带先进工作者”。
团队还赴藏南指导“西藏藏南隆子县一带11幅区域矿产地质调查”项目,检查了工作区重要基础地质问题和矿产,并提出了工作区自北而南阿尔卑斯式(褶皱-逆冲)—侏罗山式(隔挡隔槽)的构造格架。团队还参加了“西藏藏南隆子县一带11幅区域矿产地质调查”项目野外验收,构造研究成果取得重大突破,项目获得优异成绩。
团结协作 传承发展
地质学教师团队负责人王根厚现任地球科学与资源学院院长、青藏高原研究中心副主任、教育部地质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牵头负责的地质学学科入选为双一流学科(A+)。他长期从事青藏高原基础地质研究工作,先后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北京市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二等奖3项,发表科研论文100多篇、专著5部、教材4部,并负责国家级教学团队1个,国家级专业视频导论课、视频公开课、精品课各1门,为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基地和北京市级大学生校外基地负责人。
团队自成立以来,坚持学科特色,注重内涵建设,不断传承与发展,2012年,光明日报发表整版文章《西藏科学考察:从“30后”到“90后”—中国地质大学西藏科考60年》,系统报道了教师团队带领博士、硕士及本科生在藏北无人区艰苦卓越的地质野外工作,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
近年来,团队中2人被评为全国优秀教师、1名国家级教学名师、8名北京市教学名师、3名北京市师德标兵、3名北京高校优秀共产党员、1名北京市优秀党务工作者。
(文/孙 敬 王启祥 摄/余 晓等)